近年来,网络谣言成为扰乱舆论秩序的一大顽疾,政法机关更是频频牵涉其中,亟需有效打击。本研究汇总2023年上半年共242起网络涉法谣言,从中总结出2023年上半年涉法网络谣言特征,并围绕谣言治理工作提出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院长被抓人均就医成本降1400多元”“一台进口价1500万元的医疗器械直线加速器,医院以3520万元买入”“云南一地医疗行业403人主动退赃”……连日来,医药领域反腐相关话题持续占据热搜榜。


可能是出于被放大、被带偏等声誉影响层面的顾虑,现在越来越多的决策者开始出现类舆情“洁癖”症表现,即要么“网上稍微有点动静,哪怕是正面声音占据绝对权重的热点,也要想方设法灭掉”,要么“只要出现网帖网文,哪怕只是单纯的情绪吐槽,也要相关部门出面回应”,由此造成很多负责舆情处置工作的人在具体工作中常常处于无从下手、无所适从的懵逼状态。


网络舆论暴力是一种软暴力手段,施暴者往往通过发布虚假消息、公布他人隐私、放大社会情绪或制造网络舆论,形成网络言论压力,进而引发网络舆论空间的集体偏向,使施暴对象受到精神困扰甚至身体伤害。随着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当前网络舆论暴力形式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包括心理压迫、身体暴力、身份边缘化、言论管束、网络骚扰等。与此同时,针对网络舆论暴力的治理也变得更加困难。


突发公共事件由于其突发性、破坏性、公共性往往能引起媒体的极大关注。传统媒体时代由媒体主导议题是主流,然而新媒体时代,“受众”演变为“用户”,信息生产的主体实现了多元化,其自主设置议题的能力毋庸置疑,导致传统媒体主导议题的能力降低,用户主动设置议题成为常态。由此,舆论生态纷繁复杂,潜藏的社会矛盾和心理情绪也凸显出来,难免出现舆论失焦现象。


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社交媒体时代给谣言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媒介技术正在经历新一轮变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这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供了指引。新安全格局是针对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工业革命趋势和社会治理要求而提出的。从安全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实践视角来看,新安全格局理念有以下要点:一是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引下,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二是将安全管理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提升到主动安全层面,强调安全风险的预警预控和关口前移,重视安全管理由事后处理型向事前预防型的转型;三是强调系统本身的风险韧性和风险治理,强调人人都是安全风险防控的第一责任人。


网络舆情治理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媒体背景下的舆论生态格局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与变化。传统的舆情分析与应对机制难以在海量、冗杂且多模态的数据中提取到有效信息,做出科学研判。在网络舆情生态环境中,如何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做好舆情研判,并依此作出科学决策是新时期社会治理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因此,探讨网络背景下舆情生态的变化,舆情研判的原则及路径优化有助于提高舆情治理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提升政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互联网搭建了全新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平台,日益成为意识形态博弈的主战场。近年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越来越成为政治实践和社会舆论密切关注的问题。


< 123456 > 跳转到

最新更新

图片名称
图片名称

阅读排行

版权所有:廉政法治研究编委会  电话/传真:010-68664096

投稿邮箱:lianzhengfazhi@lzfzyj.com

中国行为法学会廉政法治研究院

京公安网备110108008263号  京ICP备2022010901号-1

技术支持:北京廉智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廉政法治研究编委会

投稿邮箱:lianzhengfazhi@lzfzyj.com

电话/传真:010-68664096

中国行为法学会廉政法治研究院

京公安网备110108008263号  京ICP备2022010901号-1

技术支持:北京廉智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