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事加快突破
浙江省德清县持续推进“千万工程”建设,通过改水、改路、改厕等村庄整治,推动美丽乡村实现“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全域大花园”的格局。图为德清县新安镇舍北村农民新村。
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街道全链条、一站式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于近日启动。图为老人们在食堂内打饭菜。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纪委监委紧盯粮食安全,组织纪检监察干部聚焦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问题开展常态化监督。图为该区纪检监察干部正在田家镇了解秋收进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聚焦群众反映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几件事,集中资源,加快突破,形成标志性成果。要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小切口,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抓住重点、抓出成效,形成示范效应,从而带动整个工作全面提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记者就此对话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晓燕。
哪些问题最突出、问题解决后群众感受最直接,就是我们撬动工作的支点
记者:社会治理、民生工作千头万绪,如何抓重点、抓关键,既考验干部的政绩观,也对干部的工作方法、工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聚焦群众反映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几件事”。如何理解这一重要论述中蕴含的方法论?
吴晓燕: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既体现了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也为广大党员、干部把握各项工作尤其是民生工作重点和关键点提供了行动指南。实际工作中,一些干部在做民生工作时,时常会遇到如下问题:例如,忙前忙后做的事,群众却不买账;想多做事,这里抓一下、那里抓一下,最后“撒胡椒面”,什么也没做好。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干部政绩观出现偏差,没有充分考虑群众需要,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导致事情没办到群众心坎上。另一方面是工作方法出了问题,没有找准突破口、抓实工作抓手,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导致工作看似“样样都在推”,最终“样样推不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什么是好事实事,要从群众切身需要来考量,不能主观臆断,不能简单化、片面化。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实事,哪里就能创造业绩。”这正是在提醒广大干部:为民做事,掺杂私心杂念,务虚功、图虚名不行,仅凭一腔热情,主观臆断、闭门造车也不行。
“聚焦群众反映强烈”,明确了工作重心,即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需求最急迫的事抓起。民生工作千头万绪,需要回应形形色色的诉求,处理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如果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搞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就会乱了头绪,分散了精力,反而无法很好满足群众最基本、最紧迫的需求。因此,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事情,在纷杂的诉求中抓住最核心的利益关切,以此为做好工作的重心和出发点。要真正走到群众中去,做好调查研究,问需问计问情于民,通过科学分析、精准把握民情,从而分清问题主次,找准薄弱环节和症结所在。哪些问题最突出、问题解决后群众感受最直接,就是我们撬动工作的支点。
“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即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找到符合实际、科学合理、能出成效的工作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工作面广量大,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等特点。要有坚持不懈的韧劲,一件接着一件办,不要贪多嚼不烂,不要狗熊掰棒子,眼大肚子小。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不能虎头蛇尾。我们要一诺千金,说到就要做到。务求扎实,开空头支票不行,要同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既要积极作为,又要量力而为。”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既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又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做好任务拆分,聚焦阶段任务,真抓实干,确保干一件成一件。这一过程中,要处理好“尽力”和“量力”的辩证关系,既要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积极作为,根据现有条件尽最大努力把能做的事情做起来;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立足当前,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找准小切口,从“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几件事”入手,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对策、方案,不超越发展阶段,不提脱离实际的目标,不作兑现不了的承诺,更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落实过程中,要奔着问题去、迎着难题上,不回避、不躲闪,用最坚决的态度、最务实的作风,紧抓不放,持续推进,以标志性成果彰显决心、传递信心、凝聚人心。
需要注意的是,聚焦小切口,不是刻意找细枝末节的事情做,不是避难求易专挑能轻松上手的事情做。小切口里办大民生,上接“大处着眼”的视野格局,下承“小处着手”的路径操作,其核心所指就是抓具体、具体抓。可以看到,新时代以来,食品安全、清洁取暖、农村改厕、垃圾分类等困扰百姓的“小麻烦”,被一项项列入中央重要会议日程、融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成为改革的关注点、发力点。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握民生工作中小与大的辩证法,把工作落实落小落细,以小见大、以小促大,以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人民群众认可。
通过关键领域的突破、重点问题的解决来带动全局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复杂形势、复杂矛盾、繁重任务,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如何理解强调聚焦几件事、集中资源、加快突破、形成标志性成果的重要意义?
吴晓燕:这一要求体现了坚持系统观念和辩证思维,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法则的创造性运用。唯物辩证法认为,现实中的事物往往是复杂的,不是只有单个的矛盾。一个事物往往有许多对矛盾,其中起着主导、决定作用,规定、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就是主要矛盾,而其他的矛盾居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只要抓住了主要矛盾并予以解决,其他矛盾就容易化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棋动而满盘活”的效果。同一矛盾内部也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抓住了关键。
新发展阶段,前进道路上矛盾和挑战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要推动任何一项工作,都必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要在千头万绪中找准关键所在,才能抓得到点上、落得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既强调全局观,又注重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善于识别并抓住发展的关键领域、重点问题,通过关键领域的突破、重点问题的解决来带动全局。
具体而言,抓关键领域、破重点问题,首先胸中要有大局。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大至对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小至一项具体工作的推进,领导干部都要做到胸中有数。如果吃不透实情,把握不了全局,思考不深不透,也就不会知道从哪里切入。
要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找准关键点、关键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一些领导干部无法把握工作中的关键问题,究其原因,往往是缺少调查研究,对业务不钻研,对自己负责的工作只是了解大貌,缺少把握问题的基础性积累和能力。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扎实细致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才能从繁重的工作任务中梳理出重点、难点、突破点,才能抓住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要敢抓关键点,敢动真格、敢于直面真问题。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突破点往往是利益冲突的焦点,抓关键需要有动真格的魄力和勇气,有谋定而后动的智慧,心底无私、胸有丘壑方能担当作为、攻坚克难。
记者:上述方法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中有哪些突出的体现?
吴晓燕:以作风建设为例,“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问题抓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破题,坚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从领导干部抓起,以上率下改进工作作风。中央政治局每年召开民主生活会,听取贯彻执行八项规定情况汇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党中央发扬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狠刹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推进基层减负,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八项规定已成为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的“金色名片”,人民群众交口称赞“八项规定改变中国”。可以看到,精准发力,从具体事情抓起,以小见大、以小带大,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这就是小切口、大成效。
以大气污染治理为例,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大气十条”,蓝天保卫战正式打响。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以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治理为突破口,抓住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尾气排放和扬尘等关键环节,采取坚决有力的行动措施。经过十年努力,2013年—2022年,我国PM2.5的平均浓度下降了57%,重污染天数下降92%,成为全球大气环境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现如今,蓝天白云变成了“常客”,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小切口,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在您看来,“千万工程”20年来的实践,对我们当前抓好落实、形成标志性成果有哪些启示?
吴晓燕:浙江“千万工程”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改善为切口,经过20年不懈努力,探索出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和为人民群众所认可的成效,给我们在工作中抓好落实带来深刻启示。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健全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千万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每年都出席全省“千万工程”工作现场会,明确要求凡是“千万工程”中的重大问题,地方党政“一把手”都要亲自过问,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每年召开“千万工程”高规格现场会,省市县党政“一把手”参加。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为群众办实事内容,纳入党政干部绩效考核,强化奖惩激励。党政主导、各方协同、分级负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促进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各项工作,还要继续用好这一法宝,进一步完善责任落实、督查考核、激励动员等机制,让人人抓落实、事事抓落实、时时抓落实成为行动自觉和鲜明特质。
二是以人民为中心,找准小切口。“千万工程”之所以能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具有旺盛的、持久的生命力,就是因为从一开始就坚持人民立场,把改善民生福祉作为基本出发点。农村社会发展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改变农村面貌包括基础设施、村庄规划、生活习惯、文明素养等具体领域,千头万绪从何做起?“千万工程”从农民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着手,后来根据群众意愿不断调整优化,从改善村容村貌,到改水改厕、修路架桥,再到发展产业、完善设施,一步步让农民群众看见实实在在的变化、享受到真真实实的好处。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各项工作,必须自觉站稳人民立场,始终把人民需要作为思考问题、谋划政策、推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
三是系统规划,因地制宜。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千万工程”涉及城市与乡村、硬件与软件、技术与设施、观念与机制等多方面,需要进行整体设计。“千万工程”正式启动前就由当时的浙江省委农办牵头进行整体设计,指导全省各地工作。在此基础上,各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以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根据自身的自然禀赋、社会经济条件、风俗文化等制定方案,推动建成万千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宜居乡村。在具体实施中,注重把握好整治力度、建设程度、推进速度与财力承受度、农民接受度的关系,不攀比,不竞争,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各项工作,也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把握本地区要素禀赋和所处发展阶段,把优势和短板搞清楚,把要达到的目标和效果弄明白,找准推进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使中央精神细化、具体化、可操作化,真正把政策用好用足用活。
四是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大家就要一茬一茬接着干”“当然,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认识和工作也要与时俱进,看准了的要及时调整和完善”。“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始终围绕总体目标,保持战略定力,一任接着一任干,同时,每5年出台1个行动计划,每个重要阶段出台1个实施意见,经历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示范引领、“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3个大的阶段,从垃圾收集、卫生改厕、河沟清淤起步,到村道硬化、绿化亮化、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再到产业培育、公共服务完善、乡风文明、乡村治理、数字化改革,每个阶段范围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一以贯之、前后衔接、梯次推进,确保“千万工程”始终沿着既定轨道持续推进。这启示我们,要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保持历史耐心,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同时不断创新,结合新的实际,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脚踏实地把既定的科学目标变为现实。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廉政法治研究编委会 电话/传真:010-68664096
投稿邮箱:lianzhengfazhi@lzfzyj.com
中国行为法学会廉政法治研究院
京公安网备110108008263号 京ICP备2022010901号-1
技术支持:北京廉智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廉政法治研究编委会
投稿邮箱:lianzhengfazhi@lzfzyj.com
电话/传真:010-68664096
中国行为法学会廉政法治研究院
京公安网备110108008263号 京ICP备2022010901号-1
技术支持:北京廉智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