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检察的“能动”之旅——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检察实践
中国检察的“能动”之旅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检察实践
导读: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回首新时代十年特别是过去五年党绝对领导下的全面依法治国事业的轨迹,不难发现,作为融入其中的人民检察事业,也进行了一场深刻的“能动革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行理念更新、实践创新、自我革命,重塑职能、重组机构、重构机制、重振士气,做实“四大检察”“十大业务”,深化能动检察实践,持续推动队伍自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理念更新: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以检察新理念引领促进检察工作格局一新、天地一新、面貌一新。
实践创新: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能动履职,践行人民至上,获得人民支持。
自我革命: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重自强,打通检察为民的“最后一公里”。
(1)山河无恙,所有的烟火寻常,背后都有人在守望。
在北京务工的河北省鸡泽县吴官营乡村民张衡很喜欢一首叫《如愿》的歌,歌词里这样写道:如果说,你曾苦过我的甜,我愿活成你的愿,愿不枉啊,愿勇往啊,这盛世每一天,山河无恙,烟火寻常,可是你如愿的眺望。
这首在疫情期间开始流行的歌曲,本意只是父辈对子女的美好祝愿。但走过抗疫防疫极不平凡的历程后,许多人有更多感触——山河无恙,所有的烟火寻常,背后都有人在守望:大疫之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因为千千万万人的守望和担当,中国率先控制住新冠疫情,率先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实现正增长,并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
而张衡感受到的,还有检察履职对公平正义的守望:2021年11月到2022年8月,包括张衡在内的32名农民工在北京某项目工地务工时,被拖欠工资130万元。检察机关通过与人社部门的工作联系机制,了解到了他们的困境。张衡和工友们向检察机关申请支持起诉,最终,张衡和工友拿到了部分工资,得以安心过年。得到检察官会继续管到底的承诺后,张衡和工友们吃了定心丸,2023年刚开春就再次来到北京,等待新的工程开工。
“再过几天,工地就开工了,以后踏实干活,也抽空多学习一些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当记者与他谈到未来的打算时,曾经一度对生活失去希望的张衡,如今又充满了信心。
某个人生节点的小确幸,温暖的是一生的希望。这些年,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背后的检察守望和担当的何止张衡:
因为激活沉睡的正当防卫条款,于海明、赵宇、董民刚、唐雪等没有背负罪名,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因为自诉转公诉,“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中的谷女士走出了被毁谤的阴影,重新拥有了忙碌的工作、充实的生活、舒适的社交;
因为最高检直接立案并用以事立案的创新方式办案,曾经因跨多省区难以治理的万峰湖再现一湖碧水,黔桂滇三省(区)五县(市)的沿湖百姓重新享受“蓝天碧水”的利好;
……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新时代,有着红色基因的共和国检察人牢记初心使命,践行人民至上,以履职办案维护、守望公平正义,做的就是守心的工作。
但守心何其难!——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有着更高的需求和期待,新时代十年特别是过去五年,检察履职办案是如何赢得公平正义的判卷人——人民群众的肯定和支持的?
答案在实干中愈发坚定:在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中能动履职!
(2)时间沉默似金,却在沉默中回答了所有问题。
革命者,根本性改革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回首新时代十年特别是过去五年党绝对领导下的全面依法治国事业的轨迹,不难发现,作为融入其中的人民检察事业,也进行了一场深刻的“能动革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行理念更新、实践创新、自我革命,重塑职能、重组机构、重构机制、重振士气,做实“四大检察”“十大业务”,深化能动检察实践,持续推动队伍自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五年,大约1800多天,对于这一场“能动革命”来说,够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做得怎么样? 除了千千万万个和张衡一样的公平正义受益人、检察履职办案的当事人给出高分以外,答案也蕴含于“观察者”和亲历者的视野之中。
从理论界的视野看——
“有学者认为,法律监督机关之宪法定位规约了检察权行使方式和检察制度的变革路径,检察权行使方式和检察制度的变革丰富了法律监督的内涵进而强化了法律监督机关的宪法定位……”2023年1月2日,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会长郑淑娜等在《检察日报》发表文章,文章引用学者的观点,对检察制度变革予以肯定,并用较长篇幅对检察制度作了专门阐述。
一滴水里可以看见整个太阳的光辉。这只是近几年“检察学”从“隐学”到“显学”的一个片段。捕诉分离好还是捕诉合一好?在落实认罪认罚从宽甚至刑事诉讼过程中,检察机关能否承担主导作用,是主导权力还是主导责任?涉案企业合规整改是帮企业“脱罪”吗,是否会对守法企业带来新的不平等?……关注法学理论界的人士不难看出,近几年来,检察领域进入理论界讨论甚至争论的话题越来越多。
“理论是干出来的!”正如一位学者所言,理论并非空中楼阁,没有近年来火热的检察实践和创新能动履职,没有逐步深入的检察改革创新,就不会有检察话题的火热讨论甚至争论!
从监督者的视野看——
“时刻牢记‘国之大者’,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积极构建‘四大检察’法律监督新格局,深化创新能动履职,人民检察事业稳步向前,为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司法保障。”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苏辉如是评价五年来的检察工作。
“过去人们知道有困难找公安、打官司找法院,现在很多人还知道了寻求公平正义,找检察院!”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康益德中西医结合肺科医院院长董瑞看来,正是近年来检察机关锐意改革创新,能动履行“四大检察”职能,让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知晓度和支持度进一步提升。
从身处其中的检察人、政法人的视野看——
“今天的检察工作更专业、职能更清晰、运行更规范,这令检察人更加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谈到过去五年的检察工作,在检察系统工作多年的北京市通州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李辰有两个“没想到”:没想到在经历反贪反渎转隶后,检察士气不降反升;没想到,短短几年,人民检察事业面貌一新,司法理念、履职办案、队伍建设都有跨越式的发展和进步,为检察工作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职能重塑、机构重组、机制重构!”在一位“政法老兵”的视野中,五年来,党领导下的人民检察事业开创性高质量发展,其“狂飙突进”的发展速度、气势如虹的革新力度堪比检察机关恢复重建时期。
(3)理念更新: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以检察新理念引领促进检察工作格局一新、天地一新、面貌一新。
革命,首先需要从思想理念萌发。思想理念的革命既是第一步,也是最难迈出的一步。不妨从变化中感受理念革命的魅力——
从办案规模看,办理公益诉讼案件数量稳步提升;从办案范围看,“4+1”大幅扩展到“4+9”“4+N”;从办案效果看,绝大多数案件在诉前环节得以解决,2017年7月至2022年底,全国共制发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58.4万余件,行政机关诉前阶段回复整改率达到99.8%;从国际影响看,公益诉讼检察制度实践成效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2月27日,最高检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五年成绩单,引发广泛关注。“万万没想到,短短几年间,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会有如今这样蓬勃发展的局面!”长期关注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盐津铺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学武回忆,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全面推开之初,他曾为检察机关捏把汗——因为这项全新的诉讼制度主要涉及政府履职,难度不小,检察机关能承担起这项重任吗?彼时,不仅仅是关注检察工作的第三方感觉到了难度,许多检察人心里也打鼓——检察机关告行政机关,能行吗?事实证明,检察机关有智慧和能力履行好公益诉讼职能。
四两拨千斤。谁也不会想到,一个理念的提出,完全改变了局面:针对初期一些检察机关不会、不敢、不愿办理公益诉讼案件特别是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的情况,最高检党组适时提出“双赢多赢共赢”办案理念——行政公益诉讼并非“零和博弈”,本质上是通过加强对公益损害问题的监督,助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促进各相关职能部门、主体协同合作,形成公益保护合力,共同维护人民利益。
行政公益诉讼就一定是要告赢行政机关吗?针对公益诉讼推开之初,不少同志认为公益诉讼就要诉诸法庭,最高检党组提出“诉前实现维护公益目的就是最佳司法状态”理念,要求发出检察建议后努力协调促进落实,使绝大多数案件都在诉前环节得以解决。为更好维护政府权威,最高检还要求探索建立磋商机制,提出检察建议前先与行政机关磋商,提醒主动履职整改。检察建议不能落实的,则依法提起诉讼,将案件办成“法治样本”,促进依法行政,警示、教育社会面。
没有诉诸法庭还能叫诉讼吗?针对一些对公益诉讼检察制度的不同认识,最高检党组提出公益诉讼检察是“以诉的形式履行法律监督的本职”,把公益诉讼检察作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与刑事、民事、行政检察并列为“四大检察”统筹推进。
如春风轻拂,似春潮澎湃。正是在“双赢多赢共赢”“诉前实现维护公益目的就是最佳司法状态”等理念指引下,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攻坚克难,开创性发展,努力承担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检察官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的重要职责使命。
“平日里,双赢多赢共赢对我们来说是落在纸面上的几个字,没有见过它真实的样子。” 对于“双赢多赢共赢”理念,身处其中的检察人更是感受到了其中的魅力。最高检办公厅信息处副处长陈艳曾到江西省兴国县检察院调研锻炼。陈艳说,此次基层调研感受最深的就是当地党委和政府非常支持检察工作,行政机关和检察机关的关系非常融洽,大家确实都感觉到,只是分工不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双赢多赢共赢理念的落实,实际上最大的获益者是老百姓,他们对公平正义的获得感会更强。”陈艳了解到,兴国县检察院在2022年上半年就办理了43件公益诉讼案件,推动了一些社会治理难题的解决,老百姓很满意。那么,检察机关制发的检察建议,行政机关会不会有抵触心理?当陈艳问相关的行政机关人员时,得到的答案是:“最终推动了问题的解决,我们的成就感会更强,所以对检察建议是欢迎的。”
如今,“双赢多赢共赢”理念的影响和应用远远不止于公益诉讼检察,而是贯穿“四大检察”“十大业务”中。同样是在陈艳和同事们的那次挂职调研锻炼时,大家还了解到这样一个事例:兴国县检察院、公安机关积极落实最高检、公安部部署,成立了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检察官派驻后,公安执法办案的信访量从前几年的几百件减少到2021年的89件、2022上半年仅20多件。
目前,在最高检的大力推动和公安部门的有力支持下,全国各地检察机关、公安机关联合设立侦监协作办公室4320个,实现了全覆盖。很多地方的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已经感受到了“双赢多赢共赢理念”指引下的举措带来的“实惠”:公安机关办案质量提高,检察监督履职办案效果更好,最终,人民群众受益——案件办得更好,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获得感更强。
理念一新,气象万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检察理念革命让检察工作格局一新、天地一新、面貌一新——
从队伍精神面貌看,以“转隶就是转机”的理念消除部分检察人“没有查办职务犯罪这个‘大杀器’,法律监督再也‘硬’不起来了”的顾虑,带领全体检察人以“讲政治、顾大局、谋发展、重自强”的精气神撸起袖子加油干,检察士气不降反升。
从检察履职广度看,以“全面协调充分发展”的理念深化改革创新,统筹推进内设机构系统性重构性改革,实行刑事检察“捕诉一体”,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的法律监督全新布局明确写入全国人大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下称党中央《意见》),“不完全检察”“不完整办案”成为历史。
从检察履职效果看,在“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有机统一”理念指引下,坚持办好群众身边的“小案”,将天理、国法、人情融为一体,既遵循“文本法”,又遵循“内心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从检察履职主动性看,在“能动检察”“溯源治理”理念指引下,一大批能动履职、主动作为的举措赢得社会各界肯定——创新检察履职方式,巡回检察显示威力;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以公开听证化解矛盾,助力社会和谐稳定